才华君

位置:首页 > 好好学习 > 毕业论文

探析文化学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国式 学 影响 文化差异 文化迁移

探析文化学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论文摘 要:中国式英语的形成与中西文化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呈现出的特征均有文化学上的原因。不同不同文化的观,不同的文化认知取向对其语义层面有明显影响;而中国式英语形态和语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文化态的巨大作用;中国封建长幼尊卑的等级制度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级文化传统让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情境中心”文化,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等必须让位于群体的考虑,这反映在中国式应中的语用层面上,便是谦逊态度的普遍存在——既存在于口语中,也存在于书面语中。

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中介形式。人们在学习时,除了直接迁移之外,还会有意无意地文化迁移。在使用英语时,因受到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死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汉语特点的不规范或畸形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尽管是暂时的,却是必然的一种现象。从而中国式英语已成为英语学习中的顽疾。

本文将从中国式英语的语义、语法、语用等层面详细探究其形成的文化学原因。

1. 语义平面

用中国式英语形容一个人很受欢迎,常会这样表达:She is a pop singer. She is now bright red and purple. 本来该句话要表达的是“这位女歌手现在大红大紫,很受欢迎。”可是英美人看这句话以后会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误以为这位歌手是极端派分子(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极左派”常被与暴力、流血联系在一起)。这种误解是由于“红色”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含义所导致的。“红”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成功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所以汉语“红火”表示旺盛之意,“红运”是好运。特别受欢迎并称作“大红大紫”。然而中的红色(red)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象征着残暴,流血。在中国,对红色的喜爱,可能起源于对太阳神和大地之神的崇拜,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太阳的代表色。古人还认为“日至而万物至”(《淮南子天文训》),[1]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因此在中国文化里红色的文化意义是积极的,有生命力的,美好的,往往象征幸运和快乐。而在西方,从文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和科学的发现,对客观世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所以英美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英美人较多地将红色与血液的颜色联系在一起,由鲜血再联想到流血的暴力。美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论》中就指出:“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想到火、血和暴力革命的含义。”[2]

总之不同文化传统使人们再文化认知取向和审美观上出现较大差异,“红(red)”这一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迥然不同的含义,正是由这种差异引起的。用本民族的文化认知取向去认知西方文化,就势必产生中国式英语。

2. 语法平面

中国式英语的语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形态和语序都明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汉语词类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3]

例如:①牛顿研究学。②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③你明年研究什么课题?这三个句子中的“研究”都是动词,分别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在汉语中没有任何的词形变化。同样一个英语动词在使用中必须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形式之分。中国人学习英语,往往会受到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特点的影响,在使用中不注意英语词的形态变化,于是造出了下列中国式英语的句子:①Newton study physics. ②Yuan Long ping study hybrid rice. ③Which issue you study next year

中国式英语的这一语法特点,就是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具体地说,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根据中国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创造的,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传统重领悟而不重形式,中国绘画“遗形似而尚骨丰”,中国追求意境,往往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4]这些都反映出汉民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不断作用于汉语,使汉语具有了重意义而不重形式的特点。即只要能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语言的形式便不那么重要了。中国人的这一文化心态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语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相对,英美人崇尚理性,凡事追求还原自然的真实,注重形式上的清晰。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形式是事物的真正的存在”[5],极为重视形式的作用。西方绘画也强调描述,注重线条美。这种注重形式清晰的文化传统使西方语言也非常关注形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