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君

位置:首页 > 好好学习 > 毕业论文

经济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的合理引用是一次严谨的科研探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经济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查看。

经济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一:

[1]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9(8):65-69

[2]彼得斯[美].乱中求胜[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3]陈菲琼,虞旭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反馈机制研究:以万向集团OFDI为例[j].财贸经济,2009(3):103-108

[4]陈小洪.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陈小文.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m.南京财经大学,2007(1);18-22.

[6]程惠芳,阮翔.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m.世界经济,2004(11):23-30

[7]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杜群阳,朱勤.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问题,2004(11):68-71

[9]杜群阳,R&D全球化、反向外溢与技术获取型FDI[J].国际贸易问题,2006(2):66-69

[10]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2-2003)

[11]袭艳萍,郭凤华.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献回顾与我国的实证研究m.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9-85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3)

[1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2012)

[14]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年报(1991-2012)

[15]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内专利授权状况表(2008-2009)

[16]黄保东.国外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和区位的研究述评m.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195-200

[17]江小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意义与政策建议[J].中国外汇管理,2000(11):8-9

[18]江小涓.中国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4-14

[19]江小捐.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m.经济研究,2006(3):5-15

[20]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16-20

[21]李梅.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2010(10):69-75

[22]李平.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效果和对策分析[M].北京:三联书店,2007

[23]李蒸.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析m.世界经济,2003(2):19-25

[24]李元旭,谭云清.国际服务外包下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68-77

[25]林青,陈湛匀.中国技术寻求型跨国投资战略: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基于主要10个国际FDI逆向溢出效应模型的测度m.财经研究,2008(6):87-100

[26]刘凯敏,朱钟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m.亚太经济,2007(1):98-101

[27]刘明霞.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61-67

[28]刘明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技术差距的影响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16-21、142[29]刘世锦.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m.管理世界,2006(2):1-9、11

[30]刘阳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与实证研究⑴.中山大学学报,2008(3):182-189

[31]鲁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及其思考m.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23-27

[32]鲁桐.如何看中国企业走出去[J].中国外资,2003(6):50-51136

[33]鲁桐等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4]李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效研究管理世界,2009(9):34-43

[35]UNCTAD,2000-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

[36]马亚明,张岩贵.策略竞争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m.南开经济研究,2000(4):29-33

[37]马亚明,张岩贵.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J].南开经济研究,2003(4):10-15

[38]欧阳艳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0(4):66-71.

[39]苑玉骢.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对母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4(2):109-113

[40]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3-2012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二:

[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2005-2012.

[2]江苏统计年鉴[M].江苏省统计局,2005-2013.

[3]江苏农村统计年鉴[M].江苏省农林厅等,2006-2013.

[4]扬州市统计年鉴[M].扬州市统计局,2005-2013.

[5]泰州市统计年鉴[M].泰州市统计局,2005-2013.

[6][韩]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M].潘伟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谭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

[9]蔡昉.新农村文化建设丛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10]路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创新[M]. 北京:民主建设出版社,2007.

[11]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2]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3]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版.

[15]翟虎渠.农业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卢福营、刘成彬.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新乡村建设丛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7]王金柱.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率与公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年 4 月.

[19]詹姆斯·E·米德著,施七译.效率.公平与产权[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0] 邓有志、史金鼎、焦元平.生活宽裕解读[J].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21] 刘伟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 21 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2]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之“劳动效率”词条[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7.

[23] 薛兴利、李秉龙.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4] 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迈向富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5] 刘豪兴、徐珂.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6] 姚兆余主编.乡村社会事业管理知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7] 唐晓腾著.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证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8]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9] 王国清.财政改革与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31] 推进新农村建设文件汇编[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2]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3] 农业部调研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

[34] 蒋卫.集聚金融正能量 给力建设新农村——农发行扬州市分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掠影[j].江苏农村经济,2013(7):40-41.

[35] 马成文.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监测分析[J].特区经济,2009(6):155-157.

[36] 曹均学.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重点及路径优化[J].甘肃农业,2008(6):35-37.

[37] 张宝文.科学谋划,夯实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础[J].求是,2007(4):41-43.

[38] 郭庆方.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初探[J].改革与战略,2007(1):10-12.

[39] 邓燕华.村庄合并、村委会选举与农村集体行动[J].管理世界,2012(7):76-82.

[40] 杨瑞梅.从地方治理角度看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18.